(一)、與公園結合為一體的縣政大樓
(1) 建築物的公園化
縣政大樓不希望有一般行政機關的威權象徵,而是縣民感到親切的設施,所以採用公園化和開放性的形態,使縣民在利用相關設施的同時,彷彿在公園中散步,並且能樂在其中。
以低層的建築量體,增加與公園的密切性,並可減少及避免高層建築所容易產生的空間障礙。如:封閉性、均質化以及交流性不足等問題。
縣政大樓於東、南、西、北四處各設有主要出入口,而於各區的連結動線上另設有29個出入口。其主要目的為使各空間能於使用上更為便利之外,並適度地保有其獨立性。同時,亦可增進各區與公園的一體性。
(2) 開放的屋頂花園
屋頂花園配置餐廳、咖啡廳、涼亭、水池,營造出與山脈相連續的感覺,並讓縣民可以自由的利用,而且由屋頂花園可以眺望龜山島及廣大的田園景觀。於屋頂上覆土,以增加綠地空間,並形成屋頂隔熱效果。
(3) 綠化的建築
本案試圖將綠化的縣府大樓視為公園的一體,由整體的公園綠化延續至建築體,並以屋頂花園為主要區域並延伸至中庭、走廊、半戶外等空間;經由不同層次(高度)的綠化,讓原本龐大擴散的建築量體軟化為清綠的視覺量體,亦讓在內部上班的員工,擁有更加舒適辦公環境。

綠化的宜蘭縣政府辦公大樓

(二)、促進溝通的縣政大樓
(1)領域的明確化
縣政大樓約八百名員工以中庭或露台為中心,分成約四十至五十人的工作群,並賦予每個工作群不同的特徵及個性,經由清楚的領域感促進群組成員間之連繫。其空間組織參考民居聚落的要素。
(2)觸發非正式溝通
在不同的建築形態單元間產生的空間,提供隨性非正式溝通的場所,在這些空間內除了提供座椅之類的設施外,使用者能依需要自行安排設施,創造出新的豐富的空間,這種場所在市街聚落廟埕也常發現。
(3) 具有獨立半戶外空間的辦公室
為創造豐富的辦公空間,在每個辦公室外提供專屬的陽台等半戶外空間,使辦公人員在工作之餘休息及呼吸新鮮空氣,思考或討論工作理念或疑難。
空間單元的領域感

大廳(溝通的場所)

(半戶外空間休憩空間)


(三)、具地域感的縣政大樓
(1).地域與環境的表現
因應宜蘭縣夏季高溫、日照強烈,冬季多雨陰冷的氣候特性,配置了許多半戶外空間,使縣府員工及一般民眾在惡劣的天候下,也能享有舒適的工作休憩環境。利用風道及天井的煙囪效應,達成良好的通風;室內採用可以調節濕度的材料;建築物外圍遍植樹木,以提供足夠遮蔭場所。在宜蘭各地,我們發現居民也廣泛採用這些手法,巧妙地因應氣候條件。
中庭的存在,不但可促進風的流動,同時,煙囪的機能亦可調節室內溫度、濕度。而採光罩的機能對光線與避雨,於季節、天候上的變化亦有其功能。
(2).地方性材料的使用
地方性材料如磚、洗石子、石灰、木材等有柔和的材質感,是大家熟悉的東西。依機能條件及價格的限制,選擇適當的地方性材料,使縣民感到異常親切。磚、木材等材料的導入,對氣候、溫度的調節有其功能。
(3).台灣街道元素的運用台灣的街道有很強的生活感,如傳統街屋型態、屋頂、亭仔腳、色彩豐富的牆面及植栽等,都是很有地方色彩的元素,組合這些元素來形成縣政大樓的特色。
地方材質的運用

地域環境的表現

街道元素的運用
